时间 2024-02-18
栏目

国内

阅读

1931

“像是做了一场梦” 出仓后,她含泪拥抱医护人员

1月5日,是很平常的一天。但对于40岁的宋女士(化名)而言,这一天却比任何时刻都要高兴。

当宋女士从移植仓内踏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来的那一刻,在场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半年多来,像是做了一场梦,还好有你们在,你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宋女士喜极而泣,和在场的医生、护士一一拥抱,诉说着自己的感激之情。

一向身体不错的宋女士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可怕的病魔会以那样猝不及防的方式,降临到自己身上。7个月前,宋女士突然晕倒,血常规报告提示,她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值。

“很有可能是白血病。”医生的话,让宋女士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骨穿结果证实了医生的猜测,宋女士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想到两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宋女士的心仿佛要碎了。为求进一步治疗,她和家人来到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血液科。

入院后,经过评估,宋女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同时伴有预后非常差的MLL基因突变。刚刚开始第一个疗程的化疗,困难便接踵而至。宋女士在源源不断地输入血小板后,体内血小板的数目却不增反降,双眼球结膜出血、口腔满是血泡。

“宋女士的这种情况属于血小板输注无效,是由于产生了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的。她随时都有脑出血的可能,情况十分危急。”开元院区血液科副主任胡萌介绍,对于宋女士的情况,血液科团队立即采用升血小板的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并联系输血科为宋女士筛选特配血小板。在输血科的通力配合下,宋女士通过输注与其相匹配的血小板,解决了后续化疗的燃眉之急。

随后,化疗过程中产生了红细胞抗体,输入血小板后产生了高热、寒颤等输血反应,每次化疗后经历的粒缺期……宋女士的治疗过程每一步都可谓险象环生。好在血液科团队倾力配合、密切关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宋女士闯过了重重难关。

“对于宋女士的病情,我们建议她尽快接受干细胞移植。”开元院区血液科主任杨海平介绍。但新的难题又来了,宋女士体内存在针对其子女白细胞具有强烈反应的特异性抗体。这就意味着如果将其子女造血干细胞输入其体内,宋女士将会产生严重的排异反应,导致移植失败,甚至会危及生命。目前,只有在骨髓库中选取非血缘捐献者的干细胞来完成移植才能挽救她的生命。以往在骨髓库中寻找到合适供者的几率较低,但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知识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干细胞移植捐献者的队伍中,使得更多的患者有了获得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能。

宋女士很幸运,外地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她的干细胞适配度达到了9/10相合。但由于宋女士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风险,这使得移植预处理期间出现脑出血的风险增加。为此,科室进行了多次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并连线北京的专家进行线上交流,最终为宋女士制定了个体化的预处理方案。

化疗、动员采集干细胞、进仓、预处理、回输干细胞、等待植入……宋女士的移植过程每一步都牵动着血液科团队的心。在血液科团队的全力救治下,这个曾经在生死线上徘徊的生命终于被救了回来。

“这是医院实施的首例中华骨髓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波折重重,但所幸结果是好的,宋女士比我们预想的出仓时间还早了三天。”胡萌回忆,宋女士在回输干细胞期间,曾出现过血压异常的情况,低压一度高达110mmHg,血小板数值又是个位数,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导致脑出血,十分凶险。对此,血液科团队认真分析,总结前期的治疗经验,用药物慢慢将其血压控制住,避免了血压波动太大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出仓后,宋女士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血小板也从最初的42升值到200多,停止输注血小板后,体内抗血小板抗体也转为阴性。

“看着宋女士身体日渐好转,我们团队都很振奋,我们没有辜负患者的期望和信任。以后,我们还要不断地发展造血干细胞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杨海平说,只要患者需要,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谢雅敏 梁靓)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